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重庆市气象局 > 新闻动态 > 重要专题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气象保障 > 拓展巩固

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提供高质量气象保障

  发布时间: 2020-10-17 10:25:00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重庆气象部门始终坚持以“钉钉子”精神,下“绣花”功夫,强化顶层设计,深度融入“精准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把气象助力脱贫攻坚同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努力把工作做深、做实,为确保重庆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高质量气象保障服务。

聚力“坚中之坚” 开展精准气象服务

4月的石柱县,百花争艳,望着辛勤采花的蜜蜂,中益乡华溪村的蜂农喜笑颜开。

中蜂是中益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的三大特色产业之一,包括贫困户在内的许多村民都在养殖中蜂增收。中蜂养殖在这里有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撑,中益乡引进的五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贫困户签订了代养代销协议,气象保障服务也主动融入其中。

与此同时,借助“风情土家·康养石柱”的金字招牌,“乡村旅游热”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而三峡国家气象公园的建设则为石柱的绿色生态旅游注入了新鲜“血液”。通过大力推动旅游、气候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气候资源,到2022年,石柱将打造气象和巾帼文化主题公园及喀斯特地理地貌科普区,建立智慧旅游气象科技支撑系统。

重庆的18个深度贫困乡镇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围绕攻克“硬骨头”,重庆气象部门靶心不散,精准发力。重庆市气象局制定实施《重庆市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方案》,实现了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预警信息传播网络贫困地区全覆盖,编制了《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气象服务手册》和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集。

目前,重庆气象部门利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重庆市农业气象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为8371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直通式服务;完成18个深度贫困乡镇的旅游气候资源评估,为贫困地区创建“中国气候好产品”国家级品牌1个、“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级品牌3个、“优质气候农产品”市级品牌14个、“气候清凉避暑地”和“气候养生地”市级品牌14个;制作了石柱中益、奉节平安、彭水三义、巫溪红池坝和酉阳浪坪等13个深度贫困乡镇专题宣传片。

在江津,市气象局还建成30亩花椒气象试验与技术推广示范田,专门用于花椒农业气象指标和模型订正试验、病虫害监测预警试验示范等。6月,市气象局又与市农业科学院合作共建中国(重庆)花椒产业研发中心,构建气象与农业科研试验体系、花椒产品开发体系、花椒气候品质认证体系,为当地脱贫攻坚三大主导产业之首的花椒产业再添气象新动力。

此外,柑橘、榨菜等5个市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正加快建设。到2022年,80个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将全面建成,直通式气象服务将覆盖全市80%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加快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的同时,气象扶贫干部的各项举措同样掷地有声。选派110余名干部职工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及队员参与驻村扶贫,宣传政策解难题,发展产业搞经济,设置气象扶贫公益岗位,将贫困乡镇优质农产品引入气象扶贫特产馆、机关食堂等,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乡村振兴 挖掘气象财富

连日来的阴雨,并未影响北碚区柳荫镇华新龙凤农家乐的人气,农家乐老板邓汝刚卷起袖子和厨师一道热火朝天地忙活着。

多年前,这里不过是个不起眼的贫困山村。柳荫自动气象站在这里扎根后,吸引了不少过往行人驻足,这引起了邓汝刚的注意。“老百姓对气象这么感兴趣,何不打造一个农业气象科技园?”就这样,邓汝刚和北碚区气象局达成共识,“场地+技术设备”的组合逐渐成形。

自去年以来,北碚区气象局依托“三农”项目,加大对园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先后建成百米气象文化长廊、44个气象文化宣传栏、1套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天气预警电子显示屏等。

2019年北碚区农业总产值中,花卉苗木、休闲观光等特色效益农业产值比重达73%,背后皆有气象支撑。气象助力生态扶贫的效益不仅体现在生态农业上,在生态旅游方面也日益凸显。

为保障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城口县政府印发《城口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气象行动方案》,每周四,城口县气象局和文旅委会联合发布旅游专题天气预报,通过更精细和专业的预报,增加游客体验感。如今,美丽的荷塘风光,美了乡村、醉了游人,已成为城口县高观镇双竹村乡村旅游的新名片,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奉节县天坑地缝景区的制高点——金凤山在兴隆镇,近年来,在全域旅游的引领下,兴隆镇以壮阔的万千乳峰和秀美的气象景观为基础,打造集休闲农业、高山避暑和乡土风情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不仅把乡村建设得美丽宜居,更带领老百姓走上了致富之路。

青山绿水中蕴藏着气象财富。近年来,重庆市气象部门深入挖掘,开发了一批气象景观游、气象文化游、气象科普游,推出气候养生产品,全力推进重庆三峡国家气象公园建设,精心规划8颗“大珍珠”气象主题公园、29颗“小珍珠”气象旅游景点,创建国家级和市级优质气候品牌,助力重庆旅游业发展升级,挖掘更多绿色生态经济增长点。

增加“造血”功能 提升脱贫内生动力

在脱贫攻坚中,全市气象部门注重助力乡村振兴,以推动增加“造血”功能,提升脱贫内生动力。

在酉阳县浪坪乡,官楠村建卡贫困户谢大学家的“神925”优质稻又丰收了,乐得他合不拢嘴。

这种优质水稻推广项目是经过市气象局、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和酉阳县气象局的专家深思熟虑,对该村的气候特点进行充分分析论证,对种植品种和技术进行深入探讨,最终选定的结果。从2018年的示范种植1200亩到2020年扩展到2560亩,当地农民持续增产增收。

在榨菜之乡涪陵,茎瘤芥种植由一季变两季,可做新鲜蔬菜食用,可腌制加工成榨菜,气象工作功不可没。为进一步挖掘当地气候资源、促进农民增收,2011年起涪陵区气象局与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开展合作,进行两季榨菜关键栽培技术研究,研发榨菜生产气候适宜区划和先期抽薹的预测模型,提出两季种植关键技术措施并被政府采纳。区政府从2014年开始推广两季栽培,到2018年底推广种植7万余亩,累计为农民增收1亿多元。

气象保障服务,是增加脱贫“造血”功能的重要举措之一。重庆市印发了《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气象行动方案(2019-2022年)》,重庆正在实施智慧农业气象保障行动、农村生态气象保障行动、农村气象科普行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提升行动和精准扶贫气象行动,注重通过建立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强化特色农业精准气象服务、挖掘气象旅游资源创建三峡国家气象公园等举措,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

城市升级 气象科技打开新局面

缙云山被誉为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的“肺叶”。这里山水相依、负氧离子丰富,平均气温比城区低3℃至5℃,一直以来都是重庆市民休闲游的最佳去处之一。可缙云山曾经一度生态破坏问题突出。2018年,一场“铁腕治山行动”打响。

在这一行动之前,北碚区气象局就已敏锐嗅到重峦叠嶂的地势、巨大的客流背后暗藏的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风险。常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已不能满足生态保护的需要,北碚区(缙云山)林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示范工程应运而生。

该示范工程以北碚区(缙云山)林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系统为载体,通过建立林业气象灾害和风险点数据库,开展针对缙云山的风险点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预报预警,并增加人流、车流、停车位等实时监测的智慧旅游服务。图像识别、智慧商圈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加速了被动减灾向主动防灾的转变,将林业气象防灾减灾关口前移,做到生态风险提前规避。工程建设为缙云山穿上一层科技“防护衣”,以守住良好生态。

其实,这只是重庆智慧气象发展的一个缩影。714-17日,巫溪县红池坝镇累积雨量达438.4毫米,一度造成出镇通道及到村交通全部受阻,供电、通讯中断。在受灾最严重的大河村内团城,山洪导致13户房屋完全被冲毁,50多户房屋不同程度损毁,139名村民被困,与外界失去联系,生命安全岌岌可危,救援工作却因雨情难以开展。

16日下午雨势将减弱,可趁洪水稍退时实施救援。”心急如焚之际,巫溪县气象局传来了希望。实时气象信息支撑下,驻大河村第一书记李太琼主动请战,带着两名驻村队员作为第一批抢险救援队开始了“逆行”,经过通力合作,被困村民全部安全转移。

今年8月中旬,受四川盆地强降雨影响,长江与嘉陵江洪峰叠加过境重庆,重庆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利用多颗气象卫星,结合无人机监测,实现了自涪江安居古镇到三峡库区腹地的全流域监测,从降水预报到洪峰发展、淹没区分析的决策辅助链条,以及从水体变化到水质安全的多角度分析,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气象智慧。

“智慧”早已成为重庆的新名片之一。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被列为重庆谋划实施的“八项行动计划”之首。202012月前,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将接入应急管理、气象等部门和单位120个业务系统。其中,就有气象部门的“天枢·智能探测”“天资·智能预报”“知天·智慧服务”“御天·智慧防灾”的智慧气象“四天”系统。依托“四天”系统,今年汛期的11场暴雨天气过程和过境洪水服务中气象部门充分发挥了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未来,智慧气象将更好地服务城市建设,并延伸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让一幅幅智慧生活图景逐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