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五周年之际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1月3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迎来五周年,四川、重庆气象部门协同发展的脚步也迈入新阶段。
五载光阴,两地气象部门相向而行、携手共进,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落实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中关于“气象助力区域发展行动”的部署,紧扣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气象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及川渝两地党委、政府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任务,相互赋能、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注入了更多气象活力。
高位谋划 纵深推进“行进图”
四川与重庆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气候相通,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前景。如何一体谋划气象发展图景,成为决定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气象“成色”的关键之一。
2020年5月7日,重庆市气象局与四川省气象局建立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气象合作工作机制,初步勾画未来发展方向;2021年12月29日,重庆市气象局、四川省气象局联合重庆市发改委、四川省发改委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气象保障规划》,谋划形成气象业务融合、服务一体、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气象局与重庆市政府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气象保障工程,再次为两地气象部门开展紧密合作划定了线路图……
5年间,川渝气象部门共建联合办公室,设置专项工作组,统筹推进合作事宜,携手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重要课题,从一份份“任务书”到一张张“施工图”,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合作纵深发展。
你来我往中,两地气象科技创新更具活力、气象业务基础更加扎实、协同发展格局更加清晰,气象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互融互通 聚合发展“同心力”
如今,遭遇强降水天气,重庆市气象局的预报员已习惯打开四川地区实时雨量图,分析上游雨情雨量等气象信息以作出下一步判断。过程期间,川渝两地预报员会随时开展会商,共同研判天气发展趋势。
聚焦西南地区业务能力提升,川渝气象部门打破壁垒,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共建一体化数字底座。重庆、四川19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8154个气象观测站、9部新一代天气雷达、9部X波段雷达等资料汇入川渝气象大数据“一朵云”。
川渝气象观测站网规划全面对接,综合气象观测布局更加优化,建成武隆仙女山温室气体观测站、金佛山新增大气本底站,为川渝地区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监测评估提供保障。川渝智能网格预报网实时获取四川、重庆及中国气象局6类48种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实现川渝地区滚动智能网格预测业务。
川渝一家亲,“亲戚”越走越亲。5年来,川渝气象部门联合打造创新平台,建立人才横向交流机制,41名干部人才互派交流,持续围绕西南区域气象关键核心及共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共筑气象防灾减灾联防联控平台,健全川渝重大气象灾害联防与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交通气象监测和预报预警信息接入“知天·高速公路气象安全保障系统”和“知天·长江水上交通安全气象保障服务系统”。
双核驱动集聚了更多科创优势。2024年9月,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针对西南涡研究的重点项目取得新进展,首次揭示了在青藏高原和秦岭大巴山等地形屏障下,夏季四川盆地频发暖区暴雨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机制,这其中就有重庆市气象台的参与。此外,中国气象局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落地重庆的第一年,便完成代表性成果53项,实验室成员中有6位专家来自四川。
多点开花 唱响双城“协奏曲”
2024年5月21日是第五个国际茶日,重庆市气象局、四川省气象局联合推荐川渝名优茶品。这是川渝气象部门共同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一个缩影。5年来,两地共同推动川渝气象服务效益大幅提升。
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出海出境大通道,两地建立了以川渝为起点、覆盖通道全线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聚焦长江上游、嘉陵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需求,共同做好跨区域森林灭火、大气污染防治等人工增雨联合作业,共同办好川渝气候生态品牌产业发展大会和川渝气候经济发展大会;聚焦强化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两地加强长江、嘉陵江、涪江等流域重大自然灾害联防联动会商、雨情水情监测预警信息共享,联合打造特色鲜明的成渝地区气象科普品牌;锚定粮食安全,两地建立川渝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柠檬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建设,联合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一系列牵手协作让气象元素更好地催生川渝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未来,川渝气象部门将继续同行,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将“双城记”唱出更多“新意”,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展现川渝担当、贡献气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