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重庆市气象局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多方面共同发力——联合培养气象人才,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干部人才培训;联合建设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共同推进重庆数字气象与灾害精准防御创新研究院建设,共同发挥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作用;联合攻关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建立联合攻关长效机制;联合打通气象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加强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气象产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重庆市局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就共同关心的气象前沿科学问题,发挥各自优势双向赋能,扬开放与合作之“帆”,共赴气象科技自主创新的“星辰大海”。
凝智聚力共育科创良好生态
2024年1月,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联合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和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组成的工作队,穿行在三峡深处进行监测选址,共同开展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北斗卫星形变信息与降水融合的地质灾害区域风险预警研究”。这项工作将有效提升基于危岩地灾隐患点的精准预警靶向发布能力和面向应急责任人的预警自动叫应能力,从而助力长江航道危岩区域灾害预警防范和管理。
自2023年市局与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已推动多项合作落实落地,成为互赢互利的“好伙伴”。近年来,市气象局深入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积极搭建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等合作桥梁,不断扩大“朋友圈”,先后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重庆大学等高校,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和定期交流机制,围绕气象卫星、雷达、数值预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及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局校合作,营造了良好的科创生态,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多项成果。
聚焦核心强化成果转化力度
“国内气象业务部门在雷达同化方面一般采用间接同化方法,反演过程带来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缺陷,我们从2020年开始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开展相关研究,联合研发的系统实现了雷达资料直接同化,有效克服了间接同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发团队负责人介绍。
这套基于 EnKF雷达直接同化技术的逐15分钟快速更新循环同化预报系统,在2023年6月连续多次强降雨过程中,给出了与实况非常接近的降水预报,多数情况下分辨率和时效性均表现优异,经验证具备了替换原有系统的能力。目前该系统已成为重庆地区预报员开展短临降水预报服务及预警服务的重要参考,对提高重庆短临降水预报的精细化程度及准确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是提升气象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局校合作充分实现优势互补,让科研与实践更紧密结合,有利于解决制约气象领域发展的技术难题。目前,市局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研发的最优推荐及智能集合预测技术和气象干旱预测模型,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联合研发的臭氧污染天气预报模型等合作成果均实现业务化,有力支撑气象业务能力提升。此外,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研发的面向民航领域的雷电实时定位监测预警系统,获得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气象科技创新二等奖。
集贤引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2023年10月17日,首届气候资源经济转化科技交流大会在重庆召开,受聘为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的电子科技大学董帆教授,在会上发布了53项实验室代表性成果。同时,市局还邀请14名高校专家在会上作报告,就如何把气候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为重庆“支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与高校的深度合作打破了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壁垒,良性的互动机制为合作交流创造了更多机会,让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自2013年以来,市局便开始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与预测中心的科研人员深入合作,10余年来,已开展三期合作,先后派出10人前往美国交流访问。市气象科学研究所的陈良吕曾于2018—2019年到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交流一年,从事雷达资料同化研究,回国后他牵头构建了相关业务系统,研究成果获得市局2022年度气象科技工作一等奖。他本人先后入选市局“两江之星”气象英才计划两江新秀和两江英才,2021年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023年入选中国气象局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西部优秀人才。
局校合作为培养气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了深厚土壤。未来,市局将进一步扩大协作“半径”,与高校在生源需求、师资培训、科研合作、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常态互动的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服务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