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重庆市气象局 > 新闻动态 > 市局动态

小蚕银丝织出新生活

  发布时间: 2022-06-22 11:18:42  

(图为太极镇太河村的桑地)

图为村民正在采摘新鲜桑叶

陌上柔桑破嫩芽。6月3日,在重庆市黔江区太极镇太河村的桑地里,片片桑叶迎风摇曳,三五成群的村民游走在蚕树中,背上背着一个大背篓,手一挥舞,便将一大把桑叶扔进篓里。

“再过两天,今年第一季的蚕就要上簇了。到时候蚕茧一卖,7、8万收入就到手了。”在养蚕大户庹清海的蚕棚内,伴随着蚕吃桑叶的沙沙声,他高兴地说道。

在庹大哥眼里,养蚕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收益大的“好门路”,去年养蚕为他带来了32万元的总收入,今年春蚕,他加大养殖力度,一共喂养了41张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气象的保驾护航。

去年春天,黔江出现了连阴雨天气,极易导致正待上蔟的蚕宝宝出现软化病、脓病等。正当庹大哥望天发愁时,当地气象部门联合农业专家上门服务,现场指导蚕农使用取暖器,将蚕房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不超过80%。一系列及时有效的措施,帮庹大哥降低了损失。

春去秋来,到了晚秋蚕养殖季,通过直通式气象短信服务,庹大哥提前得到了“预计低温日数将明显偏少,十分利于晚秋养蚕”的“重要情报”。

“气象信息就是致富密码啊,这不,机会就被我抓住了嘛。”回想起来,庹大哥很是得意当初自己的英明决策。

事实证明,去年9月5日到10月5日,当地日最高气温低于22℃的只有2天,是几十年都少见的晚秋持续晴好天气,养蚕效果提升明显。在此期间,区气象局适时提醒夜间要适时给蚕棚围膜保温,保证蚕的良好生长。最终,庹大哥家晚秋养蚕大获丰收,实有单产超过40公斤,是前年同期的1.6倍,稳稳保障了去年的增收。

小蚕银丝,不仅织出了庹大哥的致富梦,也给黔江区1.2万余名像庹大哥一样的蚕农带来了财富。近年来,黔江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山地特色及自然气候资源,推动当地传统蚕桑产业走上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成为了全市生态经济和乡村振兴“明星产业”,2021年,黔江区蚕农综合收入达2亿元。

“越来越准确的气象信息和服务,对我们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提升富民效应很有帮助。”太极镇人大主席陆周说道。

太极镇,去年被黔江区委区政府命名为“蚕桑小镇”,今年当地围绕“桑蚕”做足文章。

(图为电商园里售卖的农特产品)

(图为正在加工桑黄菌棒的村民)

不仅利用桑叶研发桑叶面、桑叶茶、桑叶被等加工产业,去年冬天在桑树的养护时期,通过新建的全桑枝食用菌研究院及生产基地,首次收购了原本只能作为废枝处理的桑树枝,按照400元/吨的收购价,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一笔额外收入,桑黄菌棒加工和种养项目等也将带动蚕农产业稳定发展、持续增收。全新打造的太极镇电商园,于今年5月23日正式开园,主要经营太极镇的农特产品,与太极镇蚕桑产业、农产品加工园联动,做好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工作。

目前,太极全镇有优质桑园8700亩,2021年产茧7569担,产值1778万元,户均收入5万元。今年天气“给力”,桑叶长势良好,春蚕发育顺利,初步估计1700张蚕将为当地蚕农们带来超过380万元的总产值。

“未来我们将持续抓实蚕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陆主席信心满满。